2)第675章 斯文扫地_明末边军一小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坐理数万户赋税。色目繁猥又倍于昔时,岂不举目惶惶,听任地方摆布乎?永宁侯以熟悉地方吏员任官,各通用实材。当可钳制地方恶吏乡绅!”

  他最后道:“虽吾仍有疑虑,恐以后冗吏冗政,然眼下看来,永宁侯之策,不失为更改国朝积弊之良方良策,日后如何。吾拭目以待。”

  说到这里,马国玺拿起自己面前酒杯,一饮而尽。

  李邦华目光闪闪,不由得站起来。

  确实,大明到了现在,选官任官制,可谓积弊重重,特别科举制饱受各方抨击。

  大明到了现在,尽以进士为贵,只是这些进士们,尽数为熟读八股文出身,各地方州县官人选,基本也由这些初释褐之书生担任,这些人中,通晓吏事者十不一二,而软弱无能者则居其中八九。

  吏部委任时也不精心选择,常常以探筹投钩为选用之法,最后造成了“以百里之命付之阘茸不材之人,既以害民,而卒至于自害”的局面。

  按理说了,地方官员都应该由熟悉地方事务的人出任,然看上面这些八股文书生,显然是不合格的,他们不通实物,地方把持在吏员及乡绅手中,就可以理解。

  而且就算大明现在仍在考明法、明算、明字三科,但他们的身份地位,远远不如进士科尊贵,这些专门人才的选用,录取后也只在与专业有关的机构任职。

  便如国子监的明算科,负责整个国家的工程、预算、财经等方面事宜,事情很重要,身份却很卑下,而且升职空间狭窄,所以每个学子都不愿意考这三科。

  相反,八股文作得好的书生们,反而任职空间广阔,升迁快速,当然造成千军万马,只考进士。

  国朝积弊,李邦华又如何不知?然改革,又从何改起?

  说起官员的操守,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比吏员优不了多久,饱读圣贤书的书生们,最后为官之时,也尽是贪婪骄慢、没有丝毫报效国家之心。

  还有一个怪现状,越是贫寒出身,寒窗苦读之人,最后却往往贪得更利害,直有要钱不要命之势。

  李邦华在都察院多年,其实了解这些人的心思。

  豪门大族出身的官员,便如吃饱的狼豹,还要注意个吃相,这些贫寒人家出身的官员,就不管不顾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往日的投入捞回来再说,如同空腹的恶狼!

  而且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通常是书呆子一个,到了地方,除了配合捞钱,又有什么作为能力?

  思来想去,李邦华最后长声一叹,或许,可以看看永宁侯的吏员考核制,未来会走向何方。

  虽然他认为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