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11章 国有英才,幸甚至哉(3/3)_超级农业强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花窝窝和贝艾玛的透明蘑菇房等具有民族特色、高标准的村寨,古老的哈尼梯田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未来。

  今天的天气格外好,天空的霞光映在一片片梯田里,站在高处俯瞰,一幅幅梯田画卷变换着奇幻的色彩。森林、村寨、梯田、江河,那种多彩与烂漫,不由得让人陶醉。

  但现场的人们觉得贝艾玛说出的一个个改变更加迷人。

  “曾经的梯田,会在一年一季的红米中荣枯。一亩300公斤左右的产量,两三块钱的市价,给农民一年带来的也就是千把块钱的收入,再刨除人力成本,梯田的耕种者一年的收入可想而知了。”

  “我们嘉谷参与开发后,还是以种植梯田红米为主体,推广稻鱼共生、稻鳅共生和稻鱼鸭共生等种养结合模式,建立梯田综合种养基地。”

  “‘政府+企业+合作社+种养殖户’的农业模式也以此开始了延伸,结果就是一亩梯田中‘百斤粮、百斤鱼、千枚蛋、万产值’、‘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的综合效益产生。”

  “按照省里专家测产,稻鱼鸭共生种养模式下,梯田亩产值由单纯种植水稻不到2000元提高到接近1万元。生产出的稻米、鱼、鸭,都通过嘉谷的渠道进行销售;同时,我们还大力宣传哈尼梯田,吸引更多的游客过来旅游……”

  队伍里人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舌尖上的大米》里,碍于梯田红米不是主角,篇幅不算多。但就是那几分钟的篇幅里,哈尼梯田幻境般的美景,已经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游客纷至沓来。

  微风轻拂,稻花飘香。

  现场就能看到不少游客,徜徉在万亩稻海中,或是拍摄观光,或是下田摸鱼,不时传来游客们的赞叹声,个别游客还远远地朝这边挥手。

  游客多了,不仅带来了热闹,当地人辛勤劳动的果实不少在田间地头就卖给了游客,收入增加了,贝艾玛的族人们都乐开了怀。

  文老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和赞许的表情,他侧身对齐政和滇省大佬们感慨道:“一个好的产业,不仅可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还能有力拉动消费升级、助力经济发展,实现先富带动后富啊!”

  滇省大佬们连声称是,反倒是齐政不好说什么,稳重地侧耳倾听。

  文老确实很高兴。

  滇省一路考察过来,很多地区发展形势都很严峻,数十万各族群众生活在这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而又十分封闭的苍莽大山中。

  他们延续着祖辈的生活,但是他们同样渴望更美好的未来。

  即使是最后一站,其实也不尽如人意——可以看出,嘉谷的进驻改变了不少,但起码在交通上还是一个很大的桎梏。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政府乃至嘉谷这样的企业,都没有将这些偏远山区的老百姓放任不管,这让他心怀大畅。

  很多时候,不怕没有改变,就怕没有关注。只要有人能够想到看到关注到这些地区,那么这些落后的地区就一定会得到改变。

  抱着这样的感触,文老瞥了一眼不吭声的齐政,眼眸含笑。

  说起来,在国内的企业家中,齐政是他很欣赏很看重的一位了。

  这种欣赏,不在于齐政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他身上无时无刻体现的一种责任感。

  就拿眼前的梯田种植基地来说,文老特别了解了一下,因为交通环境的恶劣和投资的巨大,嘉谷目前在这个项目上是没有赚到多少钱的,顶多是不亏,而且这样的情形注定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直至国家高速交通路线的完全贯通。

  文老不相信齐政投资前分析不出来,而且按照嘉谷的业务,随便投入到哪个项目都能轻轻松松得到更大的收益。

  但齐政不!

  就因为公司里一位小姑娘的建议,他做出了可以说不怎么理智的选择;但对于生活在这片地区的人民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福音。

  一如嘉谷在乳业上的坚守,一如嘉谷在沙漠开发上的尝试,一如嘉谷在污染土壤上的治理……

  国有英才,幸甚至哉!

  文老这样想着,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对某个关于嘉谷的提议有了偏向。

  ……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