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4章 牧场与蓝莓之都_超级农业强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还从美国买来不同品种的蓝莓苗,开始了漫长的种植之路。

  三年后,霍斌试种的第一批蓝莓挂果了。

  “当时别提多高兴了,我算是苏省第一个吃螃蟹的。”有了试种的成功,霍斌就更大胆了。同年,霍斌拉了几个朋友入伙,筹集了1000万元资金,在甘禹县租了几百亩土地,共同组建公司,开始大面积种植蓝莓。

  投资千万、购买种苗十多万株、聘请工人几十个……霍斌风风火火地做起了蓝莓生意。

  万万没有想到,由于环境差异巨大,蓝莓种植技术也各有不同,霍斌购买的北方种苗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

  很快,在第二年的春天,霍斌的蓝莓种苗几乎死亡了一大半。

  “投资的钱就这样打水漂了,是我们太小看蓝莓种植技术了。”霍斌坦然说起曾经的失败。因为亏损严重,投资伙伴也相继散伙,公司也不复存在。

  “鼓没打到点上”,霍斌的第一炮不仅没打响,还将家里提供的资本亏得一干二净,成为甘禹县有名的败家子。

  在那次惨痛的失败经历后,霍斌没有放弃,他痛定思痛,不仅系统学习了蓝莓种植知识,还四处拜访专家,与农业大学、农科院园艺所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科研技术的支撑下,霍朝勇逐渐掌握了蓝莓种苗培育等核心技术。

  但曾经的失败历历在目,无论是家里人,还是朋友,这次都不再支持他,“家里有矿,做什么不好呢?为何偏偏要在地里死磕呢?”

  “大概是因为父辈靠挖矿起家,总要有不争气的后辈要将从地里所得的还归地里。”霍斌自嘲道。

  没有资金就难以发展。

  当然,农业资金门槛低,规模可大可小。大老板可大搞——成百上千万投资;小老板可小搞——几万到几十万投资;至于广大农民,可散搞——几万元以下投资。

  得不到家里的支持,霍斌也就比一般农民稍微好点,勉强能当个“小老板”。

  就在他准备找朋友借几十万,再次杀入蓝莓市场时,甘禹县政府看中了蓝莓产业,并引进了嘉谷的项目投资。

  ……

  “所以,嘉谷的第一个水果基地,就是蓝莓种植基地?”张宣淞一脸意外道。

  齐政点头。

  潘华也是想不到。

  毕竟蓝莓这玩意,在如今的国内,实在是太小众了。

  他们做生鲜经营的,当然知道蓝莓是什么。但走到大街上随便问几个人,估计没一个知道蓝莓具体长啥样的。

  霍斌看到张宣淞两人的表情,连忙说道:“其实蓝莓是个好东西,其果实内所特有的蓝莓花青素等物质,具有提高视力、抗衰老和防癌等功效,被誉为‘21世纪功能性保健浆果’和‘水果中的皇后’,并被国际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这些年风靡欧美及岛国。由于蓝莓具有独特的营养保健功能,在国际市场上需求量极大,且售价昂贵,产品供不应求。”

  张宣淞反驳道:“但那是在国外,蓝莓在国内可没有什么市场。”

  霍斌摇头:“不,恰恰相反,我认为蓝莓在国内市场的一片空白,就是最大的机会。”

  齐政暗自点头。

  国内蓝莓产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应该是开始于09年,在这一阶段,工商企业和金融资本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投资大规模种植蓝莓。

  当其时,蓝莓热以野火燎原之势爆发,全国27个省份都开启了蓝莓产业化种植之旅,其范围相当广泛,北起黑省、南至琼海、西至藏省和疆省。种植模式是采用日光温室、冷棚和陆地相结合,实现了从3月中旬到8月底向市场供应鲜果。

  其中当然有泡沫的存在,但“蓝色旋风”的背后,显然是有巨大的价值体现,否则资本不会追逐蓝莓的产业化。

  霍斌不知道未来,但他对自己掌握的技术门槛自信十足:“在我看来,甘禹县只要抓紧眼下的发展机遇,绝对会一跃成为国内的蓝莓之都!”

  ……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