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 1 部分阅读_春色田野(第1~2部 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清时校长说,“第一张成绩单平均成绩79分,包括国文、图画在内的3门功课不及格,最差的仅35分。第二张成绩单上,图画、习字的成绩也很一般,倒是理科成绩如几何、代数、生理等比较优秀。不过,郭老后来没有成为数学家或医学教授,却成了大诗人、大书法家、大考古学家,令那些信奉从小看到老者大跌眼镜。”

  “如果郭沫若在今天上中学,这样的成绩是难考进大学的,即使考上了;家长和学校也一定要他上理科。像郭老这颗大师苗子肯定会被善意地扼杀了。”朱清时感叹今天没有培养大师的环境,同时又举出了两个例子。

  “考清华时,钱钟书数学只得了15分,吴晗则仅得0分,现在他们都不可能考上。钱伟长上清华时先读历史系,一年后他要求转读理学院,学校同意他试读。了解这些大师的事例可以邦助我们了解为什么最近几十年我国教育界未培养出大师。”

  朱清时说道,当前教育界的急功近利和浮躁还表现在评估和检查太多。学校和教授们的精力大量花在应付它们上面。这些评估和检查的本意是好的;少作一些也是必要的;但作得太多了;指标又往往都是形式主义的;大家都在应付。“辛辛苦苦造数据;认认真真走过场”。不仅浪费了大家的时间,而且败坏了学术风气。“现在的学术风气,在各个学校已经降到了最低点”他说,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愿望,“与民休息三年,三年不评估,三年没有会”。

  “谈创新人才培养不谈高考等于隔靴搔痒”

  “谈创新人才培养不谈高考等于隔靴搔痒”,朱清时说,“高考时一分之差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它迫使学生集中全力应付要考试的那几门课程,全面素质教育无法实行。高考把学生的想象力扼杀完了,大学的学习过程又扼杀了一变,等到大学毕业人就废了,然后又要他们去创新。”

  朱清时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师的培养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高考导向的应试教育体制。现行的的高考制度要改革,才能更好的培养创新人才。

  对于现行的高考制度的改革思路他提出一方面,不能轻易废除考试。因为在目前的国情下;考试还是必要的;它仍然是社会上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而且是千百万农村和基层弱势群体的孩子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改革的是“一槌定终生”的考试方法。建议由各省市把高中阶段各门功课在学期末的考试改成统考;使高中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有更准确的可比性。然后高校招生时既依据全国统一高考的成绩;又依据学生的平时各科成绩决定是否录取。开始试行时平时成绩占比重少些;待有经验和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